上交叉症候群 之定義、原因、症狀、建議、治療 – 松山景能物理治療所

  1. 上交叉症候群 定義 

    上交叉症候群 主要指頭肩部區域的肌肉不平衡,之所以稱上交叉,是因為軀幹上半部緊繃與無力肌群的連線剛好互相交叉,而軀幹下半部則稱為下交叉。

    針對此症候群的重點主要在於訓練無力肌群以及放鬆伸展過緊的肌群

  2. 常見上交叉症候群原因

    • 頸屈肌無力
    • 前鋸肌無力
    • 下斜方肌無力
    • 上斜方肌緊繃
    • 提肩胛肌緊繃
    • 胸大肌緊繃
    • 胸鎖乳突肌緊繃

    • 以上原因都可以造成上交叉症候群,可能其中一種,也可能各種原因同時存在
    • 建議預約物理治療評估檢查釐清原貌!請點此
  3. 上交叉症候群 常見情況

    • 長期維持固定姿勢越久越不舒服,移動身體時較緩解
    • 唯獨特定動作或角度下出力產生疼痛,其他動作不會
  4. 上交叉症候群 症狀

    上交叉症候群肌肉症狀病變通常有以下症狀以及力量影響之二面向演化階段:

    • 第一面向:症狀感受由輕到重
      • 緊繃→痠→痠痛→鈍痛→刺痛→撕裂痛→失去知覺。
    • 第二面向:肌肉力量影響由輕到重,以5至0分表現為以下
      • 5分:可以抵抗地心引力,完成所有的關節活動度,抵抗最大的阻力。
      • 4分:可以抵抗地心引力,完成所有的關節活動度,抵抗部分的阻力。
      • 3分:可以抵抗地心引力,完成所有的關節活動度。
      • 2分:在無地心引力的平面上,完成所有的關節活動度。
      • 1分:在無地心引力的平面上,沒有動作,但是可以觸診到肌肉收縮。
      • 0分:沒有動作,肌肉也沒有收縮。
  5. 上交叉症候群 會自然好嗎?什麼時候應該去找物理治療師?

    休息1~2天並沒有逐漸改善的結果,或恢復到一定程度後持平了,並無法再更進一步恢復的時候

  6. 上交叉症候群 的高風險要素

    • 姿勢不良 -久坐、彎腰駝背、習慣性側睡、肌肉柔軟度不足、運動過度產生代償等等。
    • 結構異常 -長短腳、扁平足、骨盆錯位、脊柱側彎、骨折、手術後等等。
    • 其他 -循環不良、無規律運動、組織沾黏、疤痕等等。

      上交叉症候群位於上軀幹,而頸前側及後背部缺乏訓練、肩膀胸肌過度使用、姿勢不良、的習慣者皆屬於高風險族群。
  7. 上交叉症候群的診斷方式有哪些?

    診斷的準確度共分三個重點,包含的重點越多越仔細,診斷的準確度就高。此三個重點指常見的門診診程,若能一次到位當然是最準確的。

    • 軟組織超音波檢查以及常見該肌肉力量、動作功能、症狀主述判斷
    • 核磁共振、以及電腦斷層、神經傳導檢查、肌電圖
    • 物理治療評估特殊測試、組織特性狀況判斷
  8. 景能物理治療師如何評估及治療

    物理治療評估及治療分為三個面向:

    • 身體結構:骨骼、神經肌肉筋膜等是否有位置不正確或者有損傷,必須優先修復,組織沾黏需去除、組織彈性要恢復、循環要良好、關節活動正確。
    • 動作品質:確定受傷的部位所有角度動作情況,肌肉使用方式,不同環境下對動作的影響是否有改變等。
    • 身體素質:肌肉力量是否足以支撐身體使用的需求、肌腱韌帶等是否足夠強韌足以支撐日常身體負荷的需求等。


      景能物理治療之宗旨意在於物理學的角度分析人體的功能以及結構的治療科學;使其恢復動作以及結構於理想狀態,流暢、無痛且平衡

  9. 上交叉症候群該注意什麼才能避免復發

    維持良好姿勢不要駝背圓肩、抬頭挺胸、避免側睡習慣、多伸展肩部與胸肌與訓練頸部前側和背部群、更換符合工作所需之桌椅。

    參考資料與文獻

  • 上交叉症候群之中西醫文獻回顧 The Review of Upper-Cross Syndrome on Western Medicine and TCM Literatures 鍾靜怡(Ching-Yi Chung) 0.30098/JCOT.200912.0003
  • The functional approach. Orthop J Sports Med. Lewit K. 1994;16(3):73-4.
  •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muscle imbalance: Page P, Frank CC, Lardner R. The Janda Approach 2010,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Upper and Lower Crossed Syndromes, Shawn R. Kerger, DO, FAOASM Richard G. Schuster, DO 2016.
  • Michele K. Moore, DC: Upper crossed syndrom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cervicogenic beadache, Journal of Manipalative and Physiological herapeutics. 10.1016/j.jmpt.2004.05.007
  • Bae WS, Lee HO, Shin JW, Lee KC. The effect of middle and lower trapezius strength exercises and levator scapulae and upper trapezius stretching exercises in upper crossed syndrome. J Phys Ther Sci 2016;28(5):1636–9
  • Foad Seidi 1 Comprehensive corrective exercise program improves alignment, muscle activation and movement pattern of men with upper crossed syndrom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10.1038/s41598-020-77571-4
  • Mohammad Bayattork 1 The effectiveness of a comprehensive corrective exercises program and subsequent detraining on alignment, muscle activation, and movement pattern in men with upper crossed syndrome: protocol for a parallel-group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10.1186/s13063-020-41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