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中肌無力 之定義、原因、症狀、建議、治療 – 松山景能物理治療所
-
臀中肌無力 定義
臀中肌無力 臀中肌所擁有之感覺及動作區域發生無力、不適症狀,即為臀中肌無力。常因為姿勢不良、骨骼排列異常、久坐、翹腳與腰部神經病變而產生。常造成行走時臀部左右搖擺、下背痛、膝部疼痛、坐骨神經痛與X型腿。
整個臀中肌的生長路線上,任何一個地方能壓迫或拉扯肌肉纖維的地方,都能造成肌肉的問題出現。 但是並非要直接影響到肌肉,有些也能因為影響到包覆肌肉的筋膜,而造成近似肌肉損傷的症狀出現,進一步的使肌肉無法正常運作而有痛或無力緊繃等感覺。
-
臀中肌無力原因
- 扭傷
- 拉傷
- 挫傷
- 沾黏、疤痕
- 彈性缺乏
- 骨骼排列錯位壓迫肌肉
- 過度使用
- 過度緊繃
- 血液循環不良
- 特定營養素、水份缺乏
- 以上原因都可以造成臀中肌緊繃或發炎、無力等,可能其中一種,也可能各種原因同時存在。
- 建議預約物理治療評估檢查釐清原貌!請點此
-
臀中肌無力常見情況
- 長期維持固定姿勢越久越不舒服,移動身體時較緩解
- 特定動作或角度下出力產生聲音,其他動作不會
-
臀中肌無力症狀
臀中肌無力症狀病變通常有以下症狀以及力量影響之二面向演化階段:
- 第一面向:症狀由輕到重
- 緊繃→痠→痠痛→鈍痛→刺痛→撕裂痛→失去知覺。
- 第二面向:肌肉力量影響由輕到重,以5至0分表現為以下:
- 5分:可以抵抗地心引力,完成所有的關節活動度,抵抗最大的阻力。
- 4分:可以抵抗地心引力,完成所有的關節活動度,抵抗部分的阻力。
- 3分:可以抵抗地心引力,完成所有的關節活動度。
- 2分:在無地心引力的平面上,完成所有的關節活動度。
- 1分:在無地心引力的平面上,沒有動作,但是可以觸診到肌肉收縮。
- 0分:沒有動作,肌肉也沒有收縮
- 第一面向:症狀由輕到重
-
臀中肌無力 會自然好嗎?什麼時候應該去找物理治療師?
休息1~2天並沒有逐漸改善的結果,或恢復到一定程度後持平了,並無法再更進一步恢復的時候。
-
臀中肌無力 的高風險要素
- 姿勢不良 -久坐、彎腰駝背、習慣性側睡、肌肉柔軟度不足、運動過度產生代償等等。
- 結構異常 -長短腳、扁平足、骨盆錯位、脊柱側彎、骨折、手術後等等。
- 其他 -循環不良、無規律運動、組織沾黏、疤痕等等。
臀中肌位於臀部後外側,受到意外受傷以及經常使用到此肌肉的習慣者皆屬於高風險族群。
-
臀中肌無力 的診斷方式有哪些?
診斷的準確度共分三個重點,包含的重點越多越仔細,診斷的準確度就高。此三個重點指常見的門診診程,若能一次到位當然是最準確的。
- 軟組織超音波檢查以及常見該肌肉力量、動作功能、症狀主述判斷
- 核磁共振、以及電腦斷層、神經傳導檢查
- 物理治療評估特殊測試、組織特性狀況判斷
-
景能物理治療師如何評估及治療
物理治療評估及治療分為三個面向:
- 身體結構:骨骼、神經肌肉筋膜等是否有位置不正確或者有損傷,必須優先修復,組織沾黏需去除、組織彈性要恢復、循環要良好、關節活動正確。
- 動作品質:確定受傷的部位所有角度動作情況,肌肉使用方式,不同環境下對動作的影響是否有改變等。
- 身體素質:肌肉力量是否足以支撐身體使用的需求、肌腱韌帶等是否足夠強韌足以支撐日常身體負荷的需求等。
景能物理治療之宗旨意在於物理學的角度分析人體的功能以及結構的治療科學;使其恢復動作以及結構於理想狀態,流暢、無痛且平衡。
-
臀中肌無力 該注意什麼才能避免復發
久坐記得站起來走動、維持良好姿勢不要翹腳、避免側睡習慣、多伸展大腿與臀部肌肉群、更換符合工作所需之桌椅。
參考資料與文獻
- Cooper NA, Scavo KM, Strickland KJ, et al. “Prevalence of gluteus medius weakness in people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compared to healthy controls.” Eur Spine J. 2016 Apr;25(4):1258-65. DOI: 10.1007/s00586-015-4027-6. PMID: 26006705
- Baik SM, Cynn HS, Shim JH, et al. “Effects of Log-Rolling Position on Hip-Abductor Muscle Activation During Side-Lying Hip-Abduction Exercise in Participants With Gluteus Medius Weakness.” J Athl Train. 2021 Sep;56(9):945-951. DOI: 10.4085/306-20. PMID: 33150402
- Kim K, Isu T, Kokubo R, et al. “Less Invasive Combined Micro- and Endoscopic Neurolysis of Superficial Peroneal Nerve Entrapment: Technical Note.” Neurol Med Chir (Tokyo). 2021 May;61(5):297-301. DOI: 10.2176/nmc.oa.2020-0200. PMID: 33790130
- Penney T, Ploughman M, Austin MW, et al. “Comparison of gluteus medius strength between individuals with obesity and normal-weight controls.”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4 Oct;95(10):1969-76. DOI: 10.1016/j.apmr.2014.06.009. PMID: 24992020
- Fredericson M, Cookingham CL, Chaudhari AM, et al. “Hip abductor weakness in distance runners with 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Clin J Sport Med. 2000 Jul;10(3):169-75. DOI: 10.1097/00042752-200007000-00004. PMID: 10959926
- Gogu S, Gandbhir VN. “Trendelenburg Sign.” StatPearls. 2021. PMID: 19742094
- Gandbhir VN, Rayi A. “Trendelenburg Gait.” StatPearls. 2021. PMID: 19742094
- Flack NA, Nicholson HD, Woodley SJ. “A review of the anatomy of the hip abductor muscles, gluteus medius, gluteus minimus, and tensor fascia lata.” Clin Anat. 2012 Sep;25(6):697-708. DOI: 10.1002/ca.22004. PMID: 22109658
- Gandbhir VN, Rayi A. “Trendelenburg Gait.” StatPearls. 2021. PMID: 19742094
- Gogu S, Gandbhir VN. “Trendelenburg Sign.” StatPearls. 2021. PMID: 19742094
引用通告 & 通告
[…] 可以參考 臀中肌無力會怎樣? […]
評論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