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外翻 之定義、原因、症狀、建議、治療 – 松山景能物理治療所

  1.  肘外翻 定義 

    肘外翻 正常肘關節完全伸直時有一輕度外翻,男性約10°,女性約15°。這個外翻角稱為攜帶角。若這個角度增大,即前臂過於外展,稱為肘外翻畸形。

    肘外翻是由於肱尺關節所導致,由於肱骨與尺骨所組成的肱尺關節之銜接處沒有達到正確的排列位置,進而導致此關節所負責之動作方向角度產生受限、週邊肌肉神經筋膜等軟組織產生發炎、不適症狀,而外翻過度下即為肘外翻

  2. 常見 肘外翻 原因

    • 先天發育不良
    • 骨折
    • 扭傷
    • 拉傷
    • 挫傷
    • 撞傷
    • 摔傷
    • 不正當姿勢下的肌肉發力
    • 肌肉過度緊繃使關節拉扯錯位
    • 某肌肉代償特定肌肉而使關節被拉扯錯位

    • 以上原因都可以造成肘外翻或發炎、無力等,可能其中一種,也可能各種原因同時存在。
    • 建議預約物理治療評估檢查釐清原貌!請點此
  3.  肘外翻 常見情況

    • 長期維持固定姿勢越久越不舒服,移動身體時較緩解
    • 唯獨特定動作或角度下動作產生疼痛、角度受限,其他動作不會
  4.  肘外翻 症狀

    關節錯位病變通常有以下因壓迫組織而產生之症狀以及關節角度以及關節支配之肌肉力量影響之二面向演化階段:

    • 第一面向:關節症狀感受由輕到重,並且症狀會以加總呈現
      • 角度受限卡住→角度受限並緊繃→角度受限緊繃且痠痛→角度受限緊繃痠痛伴隨鈍痛→角度受限緊繃痠痛多時鈍痛時而刺痛且無力感強烈→(轉定義為半脫位、脫位情況)
    • 第二面向:關節所搭配肌肉之力量影響由輕到重,以5至0分表現為以下
      • 5分:可以抵抗地心引力,完成所有的關節活動度,抵抗最大的阻力
      • 4分:可以抵抗地心引力,完成所有的關節活動度,抵抗部分的阻力
      • 3分:可以抵抗地心引力,完成所有的關節活動度
      • 2分:在無地心引力的平面上,完成所有的關節活動度
      • 1分:在無地心引力的平面上,沒有動作,但是可以觸診到肌肉收縮
      • 0分:沒有動作,肌肉也沒有收縮
  5.  肘外翻 會自然好嗎?什麼時候應該去找物理治療師?

    休息1~2天並沒有逐漸改善的結果,或恢復到一定程度後持平了,並且無法再更進一步恢復的時候。

  6.  肘外翻的高風險要素

    • 姿勢不良習慣性壓迫手肘向外翻、單手提重物於前臂、習慣性側睡、不當運動過度產生代償等等
    • 結構異常 -先天不良、骨折、手術後等等。
    • 其他 -循環不良、無規律運動、組織沾黏、疤痕等等。

      肘外翻原因位於肱尺關節,而骨骼位置移動到錯的位置,姿勢不良、受到撞擊改變結構於此關節等情形者皆屬於高風險族群。
  7.  肘外翻 的診斷方式有哪些?

    診斷的準確度共分三個重點,包含的重點越多越仔細,診斷的準確度就高。此三個重點指常見的門診診程,若能一次到位當然是最準確的。

    • X光檢查以及常見該神經症狀分布、症狀主述判斷
    • 核磁共振、以及電腦斷層神經傳導檢查
    • 物理治療評估特殊測試、組織特性狀況判斷
  8. 景能物理治療師如何評估及治療

    物理治療評估及治療分為三個面向:

    • 身體結構:骨骼、神經肌肉筋膜等是否有位置不正確或者有損傷,必須優先修復,組織沾黏需去除、組織彈性要恢復、循環要良好、關節活動正確。
    • 動作品質:確定受傷的部位所有角度動作情況,肌肉使用方式,不同環境下對動作的影響是否有改變等。
    • 身體素質:肌肉力量是否足以支撐身體使用的需求、肌腱韌帶等是否足夠強韌足以支撐日常身體負荷的需求等。


      景能物理治療之宗旨意在於物理學的角度分析人體的功能以及結構的治療科學;使其恢復動作以及結構於理想狀態,流暢、無痛且平衡

  9.  肘外翻 該注意什麼才能避免復發

    避免壓迫手肘朝向外翻動作,或是扳手腕。



    點擊填寫表單立即預約諮詢或治療

    參考資料與文獻

  • RK Gupta, MS, R Khiyani, DNB, KP Majumdar, MS, and R Potalia, MS.Cubitus Valgus with Tardy Ulnar Nerve Palsy – Functional Outcome of Milch Osteotomy without Anterior Transposition of Ulnar Nerve
    Malays Orthop J. 2020Jul;14(2):120–125.10.5704/MOJ.2007.021.
  • IM Anuar-Ramdhan, MMed Ortho,1 R Remli, MMed,2 AH Abdul-Rashid, MS Ortho,3 and S Ibrahim, FRCS3. Cubitus Valgus with Tardy Ulnar Nerve Palsy – Is Anterior Transposition of the Ulnar Nerve Always Necessary? A Case Report. Malays Orthop J. 2020 Jul; 14(2): 126–129. 10.5704/MOJ.2007.010.
  • ang HJ, Koh IH, Jeong YC, Yoon TH, Choi YR. Efficacy of combined osteotomy and ulnar nerve transposition for cubitus valgus with ulnar nerve palsy in adults.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13;471:3244–50.
  • Kim HT, Lee Js, Yoo Cl. Management of cubitus varus and valgus. J Bone Joint Surg. 2005;87(4):771‒780.
  • Bari MM,1.The Treatment of Cubitus Valgus Using the Ilizarov Method. September 03, 2014 | Published: September 15, 2015. DOI: 10.15406/mojor.2015.03.00096.
  • Kim HT.Management of cubitus varus and valgus. Lateral Condyle Fracture – Pediatric PMID: 15805206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5 Apr;87(4):771-80.10.2106/JBJS.D.01870.
  • Lauren E Karbach , John Elfar . Elbow Instability: Anatomy, Biomechanics, Diagnostic Maneuvers, and Testing. J Hand Surg Am. 2017 Feb;42(2):118-126. doi: 10.1016/j.jhsa.2016.11.025.
  • Dimitri N Graf. Elbow Instability Semin Musculoskelet Radiol. 2021 Aug;25(4):574-579. doi: 10.1055/s-0041-1735467. Epub 2021 Oct 27.
  • Laurent Willemot. Valgus instability of the elbow: acute and chronic form. Obere Extrem.2018;13(3):173-179. doi: 10.1007/s11678-018-0465-1. Epub 2018 May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