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夾擠症候群 之定義、原因、症狀、建議、治療 – 松山景能物理治療所
-
肩夾擠症候群 定義
肩夾擠症候群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通常發生在肩部的肩峰下滑囊(subacromial bursa)或 棘上肌肌腱處在腫脹發炎狀態下因肩部上抬動作而擠壓疼痛產生。棘上肌、肩峰下滑囊處所擁有之感覺及動作區域產生發炎、不適以及關節受限症狀,即有機會成為肩夾擠症候群。
肩峰下空間裡能壓迫或拉扯棘上肌肉纖維的地方,都能造成肩夾擠的問題出現。 但是並非要直接影響到棘上肌肉,有些也能因為圓肩姿勢造肩胛骨過於向前突出影響到肩峰下空間造成狹窄,而造成肩關節夾擠症候群的症狀出現,進一步的使肌肉無法正常運作而有痛或無力緊繃等感覺。
-
常見肩夾擠症候群 原因
- 拉傷
- 挫傷
- 沾黏、疤痕
- 彈性缺乏
- 骨骼排列錯位壓迫肌肉
- 過度使用
- 過度緊繃
- 血液循環不良
- 特定營養素、水份缺乏
- 以上原因都可以造成肩峰下滑囊和棘上肌肌肉緊繃或發炎、無力等,可能其中一種,也可能各種原因同時存在。
- 建議預約物理治療評估檢查釐清原貌!請點此
-
肩夾擠症候群 常見情況
- 長期維持固定姿勢越久越不舒服,移動肩膀時較緩解。
- 唯獨特定動作或角度下出力產生疼痛尤其是抬手時,其他動作幾乎不會。
-
肩夾擠症候群 症狀
肩夾擠症狀病變通常有以下症狀以及力量、關節角度影響之三面向演化階段:
- 第一面向:症狀感受由輕到重,緊繃→痠→痠痛→鈍痛→刺痛→撕裂痛→失去知覺。
- 第二面向:肌肉力量影響由輕到重,以5至0分表現為以下:
- 5分:可以抵抗地心引力,完成所有的關節活動度,抵抗最大的阻力。
- 4分:可以抵抗地心引力,完成所有的關節活動度,抵抗部分的阻力。
- 3分:可以抵抗地心引力,完成所有的關節活動度。
- 2分:在無地心引力的平面上,完成所有的關節活動度。
- 1分:在無地心引力的平面上,沒有動作,但是可以觸診到肌肉收縮。
- 0分:沒有動作,肌肉也沒有收縮。
- 第三面向:關節角度通常只有一種症狀呈現
- 肩關節側抬高0~60度之間都不會疼痛,卻在60~120度之間會疼痛,但再抬高至120 度以上卻又不會疼痛,側抬至最高160~180度之間有肩痛的情形。
-
肩夾擠症候群 會自然好嗎?什麼時候應該去找物理治療師?
休息1~2天並沒有逐漸改善的結果,或恢復到一定程度後持平了,並且無法再更進一步恢復的時候。
-
肩夾擠症候群 的高風險要素
- 姿勢不良 -久坐、彎腰駝背、習慣性側睡壓迫患側、肩部肌肉柔軟度不足、運動過度產生代償等等。
- 結構異常 -長短腳、扁平足、骨盆錯位、脊柱側彎、骨折、手術後等等。
- 其他 -循環不良、無規律運動、組織沾黏、疤痕等等。
夾擠症候群位於棘上肌肌腱處以及肩峰下滑囊處,而夾擠顧名思義則是有受到空間縮小壓迫之意,意外受傷以及經常使用到此肌肉和影響此空間的習慣者皆屬於高風險族群。
-
肩夾擠症候群的診斷方式有哪些?
診斷的準確度共分三個重點,包含的重點越多越仔細,診斷的準確度就高。此三個重點指常見的門診診程,若能一次到位當然是最準確的。
- 軟組織超音波檢查以及常見該肌肉力量、動作功能、症狀主述判斷。
- 核磁共振、以及電腦斷層、神經傳導檢查、肌電圖。
- 物理治療評估特殊測試、組織特性狀況判斷。
-
景能物理治療師如何評估及治療
物理治療評估及治療分為三個面向:
- 身體結構:骨骼、神經肌肉筋膜等是否有位置不正確或者有損傷,必須優先修復,組織沾黏需去除、組織彈性要恢復、循環要良好、關節活動正確。
- 動作品質:確定受傷的部位所有角度動作情況,肌肉使用方式,不同環境下對動作的影響是否有改變等。
- 身體素質:肌肉力量是否足以支撐身體使用的需求、肌腱韌帶等是否足夠強韌足以支撐日常身體負荷的需求等。
景能物理治療之宗旨意在於物理學的角度分析人體的功能以及結構的治療科學;使其恢復動作以及結構於理想狀態,流暢、無痛且平衡
-
肩夾擠症候群該注意什麼才能避免復發
肩部應保持正確的身體排列位置、暫時減少抬手避免夾擠疼痛、避免側睡習慣壓迫患側、多伸展肩部肌肉尤其是棘上肌、胸小肌、更換符合工作所需之桌椅避免過度圓肩造成肩峰下空間更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