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廓出口症候群 之定義、原因、症狀、建議、治療 – 松山景能物理治療所

  1. 胸廓出口症候群 定義 

    胸廓出口症候群 (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簡稱 TOS),是指在胸廓出口的狹小空間內,因為臂神經叢或鎖骨下動脈或靜脈受到壓迫而產生的一系列症狀,即為胸廓出口症候群。 

    胸廓出口位於:前中後斜角肌合稱為斜角肌三角間隙、肋骨鎖骨間隙、胸小肌間隙,其中斜角肌三角是最容易被壓迫的

    胸廓周遭肌肉的生長路線上,任何一個地方能壓迫或拉扯肌肉纖維的地方,都能造成胸廓出口症候群的問題出現。 但是並非要肌肉直接影響到胸廓,有些也能因為影響到包覆肌肉的筋膜太緊,而造成近似肌肉壓迫胸廓的症狀出現,進一步的使肌肉神經無法正常運作而有痛或無力緊繃發麻等感覺

  2. 常見胸廓出口症候群 原因

    • 頸部韌帶扭傷
    • 肌肉拉傷
    • 增生之腫瘤、囊泡壓迫
    • 肌肉沾黏、疤痕
    • 肌肉彈性缺乏
    • 骨骼排列錯位壓迫胸廓肌肉
    • 過度使用胸廓肌肉
    • 胸廓周遭肌肉過度緊繃
    • 血液循環不良
    • 胸式呼吸導致斜角肌肥大壓迫

    • 以上原因都可以造成胸廓肌肉緊繃或發炎、無力等,可能其中一種,也可能各種原因同時存在
    • 建議預約物理治療評估檢查釐清原貌!請點此
  3. 胸廓出口症候群 常見情況

    • 長期維持固定姿勢越久越不舒服,移動身體時較緩解。
    • 唯獨特定動作或角度下動作產生疼痛、角度受限,其他動作不會。
  4. 胸廓出口症候群 症狀

      胸廓出口症候群分為二類型,神經性、血管性,症狀病變通常有以下症狀以及力量影響之三面向演化階段:

    • 第一面向:神經症狀感受由輕到重
      • 緊繃→痠→痠痛→鈍痛→刺痛→撕裂痛→失去知覺。
    • 第二面向:肌肉力量影響由輕到重,以5至0分表現為以下
      • 5分:可以抵抗地心引力,完成所有的關節活動度,抵抗最大的阻力。
      • 4分:可以抵抗地心引力,完成所有的關節活動度,抵抗部分的阻力。
      • 3分:可以抵抗地心引力,完成所有的關節活動度。
      • 2分:在無地心引力的平面上,完成所有的關節活動度。
      • 1分:在無地心引力的平面上,沒有動作,但是可以觸診到肌肉收縮。
      • 0分:沒有動作,肌肉也沒有收縮。
    • 第三面向:壓迫的來源特性
      • 神經源性:因為壓迫到神經而出現上肢無力、手指痠麻和手臂無法久舉等症狀。
      • 靜脈性:壓迫到靜脈會出現手臂浮腫、手掌手指疼痛搔癢和頸部手掌靜脈突起等症狀。
      • 動脈性:壓迫到靜脈會使手掌的皮膚變白變冷甚至發紺,手臂高舉時會疼痛。
  5. 胸廓出口症候群 會自然好嗎?什麼時候應該去找物理治療師?

    休息1~2天並沒有逐漸改善的結果,或恢復到一定程度後持平了,並無法再更進一步恢復的時候

  6. 胸廓出口症候群 的高風險要素

    • 姿勢不良 -經常做讓手高舉過肩或讓肩膀下掉頭向前伸的動作。
    • 結構異常 -天生擁有頸肋、脊柱側彎、骨折、手術後等等。
    • 其他 -循環不良、無規律運動、組織沾黏、疤痕等等。

      胸廓出口症候群位於前方頸部與鎖骨之間,而損傷、過度使用、有受到意外受傷以及經常使用到此類肌肉的習慣者皆屬於高風險族群。
  7. 胸廓出口症候群 的診斷方式有哪些?

    診斷的準確度共分三個重點,包含的重點越多越仔細,診斷的準確度就高。此三個重點指常見的門診診程,若能一次到位當然是最準確的。

    • 軟組織超音波檢查以及常見該肌肉力量、動作功能、症狀主述判斷
    • 核磁共振、以及電腦斷層、神經傳導檢查
    • 物理治療評估特殊測試、組織特性狀況判斷
  8. 景能物理治療師如何評估及治療

    物理治療評估及治療分為三個面向:

    • 身體結構:骨骼、神經肌肉筋膜等是否有位置不正確或者有損傷,必須優先修復,組織沾黏需去除、組織彈性要恢復、循環要良好、關節活動正確。
    • 動作品質:確定受傷的部位所有角度動作情況,肌肉使用方式,不同環境下對動作的影響是否有改變等。
    • 身體素質:肌肉力量是否足以支撐身體使用的需求、肌腱韌帶等是否足夠強韌足以支撐日常身體負荷的需求等。


      景能物理治療之宗旨意在於物理學的角度分析人體的功能以及結構的治療科學;使其恢復動作以及結構於理想狀態,流暢、無痛且平衡

  9. 胸廓出口症候群該注意什麼才能避免復發

    維持良好上軀幹姿勢、避免側睡習慣壓迫患側、多伸展頸部與鎖骨肌肉群、更換符合工作所需之桌椅減少肩頸壓力。


    點擊填寫表單立即預約諮詢或治療

    參考資料與文獻

  • Kuhn, John E. MD; Lebus, George F. V MD; Bible, Jesse E. MD. 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2015 Apr;23(4):222-232. doi: 10.5435/JAAOS-D-13-00215.
  • Thetter O, van Dongen RJ, Barwegen MG. Das Thoracic-outlet-compression-Syndrom und seine vaskulären Komplikationen [The thoracic outlet compression syndrome and its vascular complications]. Zentralbl Chir. 1985;110(8):449-56. German. PMID: 4002908.
  • Kaplan J, Kanwal A. 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2023 Apr 10.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3 Jan–. PMID: 32491382.
  • Masocatto NO, Da-Matta T, Prozzo TG, Couto WJ, Porfirio G. 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a narrative review. Rev Col Bras Cir. 2019 Dec 20;46(5):e20192243. Portuguese, English. doi: 10.1590/0100-6991e-20192243. PMID: 31859722.
  • Panther EJ, Reintgen CD, Cueto RJ, Hao KA, Chim H, King JJ. 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a review. J Shoulder Elbow Surg. 2022 Nov;31(11):e545-e561. doi: 10.1016/j.jse.2022.06.026. Epub 2022 Aug 10. PMID: 35963513.
  • Li N, Dierks G, Vervaeke HE, Jumonville A, Kaye AD, Myrcik D, Paladini A, Varrassi G, Viswanath O, Urits I. 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A Narrative Review. J Clin Med. 2021 Mar 1;10(5):962. doi: 10.3390/jcm10050962. PMID: 33804565; PMCID: PMC7957681.
  • Jones MR, Prabhakar A, Viswanath O, Urits I, Green JB, Kendrick JB, Brunk AJ, Eng MR, Orhurhu V, Cornett EM, Kaye AD. 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ain Ther. 2019 Jun;8(1):5-18. doi: 10.1007/s40122-019-0124-2. Epub 2019 Apr 29. PMID: 31037504; PMCID: PMC6514035.
  • Chang MC, Kim DH. Essentials of 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A narrative review. World J Clin Cases. 2021 Jul 26;9(21):5804-5811. doi: 10.12998/wjcc.v9.i21.5804. PMID: 34368299; PMCID: PMC8316950.
  • Sanders RJ, Hammond SL, Rao NM. 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a review. Neurologist. 2008 Nov;14(6):365-73. doi: 10.1097/NRL.0b013e318176b98d. PMID: 19008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