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骨外翻 之定義、原因、症狀、建議、治療 – 松山景能物理治療所
-
肋骨外翻 定義
肋骨外翻 以肋緣角(Costal Angle)為標準正常應小於等於 90 度,若大於90度即為肋骨外翻。由胸椎與肋骨所組成的胸肋關節之銜接處沒有達到正確的排列位置,進而導致此關節所負責之動作方向角度產生受限產生外觀變形、週邊肌肉神經筋膜等軟組織產生發炎、不適症狀,即為肋骨外翻。
整個胸肋關節在動作上所需的,任何一個地方能壓迫或拉扯骨骼肌肉及韌帶的地方,都能造成肋骨外翻的問題出現。 但是並非要直接影響到關節,有些也能因為影響到包覆關節的筋膜,而造成近似肋骨外翻的症狀出現,進一步的使關節無法正常運作而有痛或無力緊繃等感覺。
-
常見肋骨外翻 原因
- 扭傷
- 拉傷
- 挫傷
- 撞傷
- 摔傷
- 不正當姿勢下的肌肉發力
- 肌肉過度緊繃使關節拉扯錯位
- 某肌肉代償特定肌肉而使關節被拉扯錯位
- 以上原因都可以造成肋骨外翻或發炎、無力等,可能其中一種,也可能各種原因同時存在。
- 建議預約物理治療評估檢查釐清原貌!請點此
-
肋骨外翻 常見情況
- 長期維持固定姿勢越久越不舒服,移動身體時較緩解
- 唯獨特定動作或角度下動作產生疼痛、角度受限,其他動作不會
-
肋骨外翻 症狀
肋骨外翻症狀病變通常有以下因壓迫組織而產生之症狀以及關節角度以及關節支配之肌肉力量影響之二面向演化階段:
- 第一面向:關節症狀感受由輕到重,並且症狀會以加總呈現。
- 角度受限卡住→角度受限並緊繃→角度受限緊繃且痠痛→角度受限緊繃痠痛伴隨鈍痛→角度受限緊繃痠痛多時鈍痛時而刺痛且無力感強烈→(轉定義為半脫位、脫位情況)
- 第二面向:肌肉力量影響由輕到重,以5至0分表現為以下:
- 5分:可以抵抗地心引力,完成所有的關節活動度,抵抗最大的阻力。
- 4分:可以抵抗地心引力,完成所有的關節活動度,抵抗部分的阻力。
- 3分:可以抵抗地心引力,完成所有的關節活動度。
- 2分:在無地心引力的平面上,完成所有的關節活動度。
- 1分:在無地心引力的平面上,沒有動作,但是可以觸診到肌肉收縮。
- 0分:沒有動作,肌肉也沒有收縮。
- 第一面向:關節症狀感受由輕到重,並且症狀會以加總呈現。
-
肋骨外翻 會自然好嗎?什麼時候應該去找物理治療師?
休息1~2天並沒有逐漸改善的結果,或恢復到一定程度後持平了,並且無法再更進一步恢復的時候。
-
肋骨外翻 的高風險要素
- 姿勢不良 -久坐、彎腰駝背、習慣性側睡、肌肉柔軟度不足、運動過度產生代償等等。
- 結構異常 -長短腳、扁平足、骨盆錯位、脊柱側彎、骨折、手術後等等。
- 其他 – 循環不良、無規律運動、組織沾黏、疤痕等等。
肋骨外翻通常為胸肋關節錯位位於胸椎與肋骨交接處,而錯位顧名思義則是骨骼位置移動到錯的位置,即姿勢不良、受到撞擊改變結構於此關節等情形者皆屬於高風險族群。
-
肋骨外翻的診斷方式有哪些?
診斷的準確度共分三個重點,包含的重點越多越仔細,診斷的準確度就高。此三個重點指常見的門診診程,若能一次到位當然是最準確的。
- X光檢查以及常見該肌肉力量、動作功能、症狀主述判斷
- 核磁共振、以及電腦斷層、神經傳導檢查
- 物理治療評估特殊測試、組織特性狀況判斷
-
景能物理治療師如何評估及治療
物理治療評估及治療分為三個面向:
- 身體結構:骨骼、神經肌肉筋膜等是否有位置不正確或者有損傷,必須優先修復,組織沾黏需去除、組織彈性要恢復、循環要良好、關節活動正確。
- 動作品質:確定受傷的部位所有角度動作情況,肌肉使用方式,不同環境下對動作的影響是否有改變等。
- 身體素質:肌肉力量是否足以支撐身體使用的需求、肌腱韌帶等是否足夠強韌足以支撐日常身體負荷的需求等。
景能物理治療之宗旨意在於物理學的角度分析人體的功能以及結構的治療科學;使其恢復動作以及結構於理想狀態,流暢、無痛且平衡
-
肋骨外翻該注意什麼才能避免復發
久坐記得站起來走動、維持良好姿勢不要翹腳、避免側睡習慣、多伸展大腿與臀部肌肉群、更換符合工作所需之桌椅。
參考資料與文獻
- Feller L, Wood NH, Khammissa RA, Lemmer J. “Slipping rib syndrome: an overlooked cause of abdominal or chest pain.” Br J Hosp Med (Lond). 2015 Jul;76(7):C107-9. DOI: 10.12968/hmed.2015.76.7.C107. PMID: 26188940
- McMahon LE, Winter DC. “Slipping rib syndrome: A review of evalua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emin Pediatr Surg. 2018 Jun;27(3):183-188. DOI: 10.1053/j.sempedsurg.2018.05.009. PMID: 30078490
- Copelovitch L, Kessler U, Khoury A. “Dynamic ultrasound in th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slipping rib syndrome.” Skeletal Radiol. 2019 May;48(5):741-751. DOI: 10.1007/s00256-018-3133-z. PMID: 30612161
- Watts AC, Cox M, Webb T, Ridgway D, Shetty A. “Slipping rib syndrome in athletes: diagnosis and laparoscopic treatment.” Am J Sports Med. 2017 Oct;45(12):2911-2916. DOI: 10.1177/0363546517713006. PMID: 28658578
- Park JH, Lee SH, Yoon JY. “Recurrent slipping rib syndrome treated with costal cartilage excision: A case report.” Medicine (Baltimore). 2020 Dec 11;99(50):e23567. DOI: 10.1097/MD.0000000000023567. PMID: 33327324
- Choi YR, Lim JW, Kim YH, Kim SH. “Sonographic findings of slipping rib syndrome: report of two cases.” J Clin Ultrasound. 2021 Jan;49(1):54-57. DOI: 10.1002/jcu.22894. PMID: 32974931
- Huang CY, Lee YW, Chen CH, Wu CC. “Slipping rib syndrome: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Tzu Chi Med J. 2019 Apr-Jun;31(2):117-119. DOI: 10.4103/tcmj.tcmj_107_18. PMID: 31768017
- Stogryn SE, Sanders JC, Reardon MJ. “Thoracoscopic treatment of slipping rib syndrome.” J Laparoendosc Adv Surg Tech A. 2017 Mar;27(3):312-315. DOI: 10.1089/lap.2016.0501. PMID: 28051960
- Goddard MS, Visco CJ. “Slipping rib syndrome in a collegiate swimmer: a case report.” Curr Sports Med Rep. 2021 Mar 1;20(3):164-168. DOI: 10.1249/JSR.0000000000000821. PMID: 33655998
- De Luca C, Fasolino A, Soriente P. “Ultrasound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slipping rib syndrome in emergency medicine.” J Ultrasound. 2022 Sep;25(3):489-493. DOI: 10.1007/s40477-022-00660-8. PMID: 35880117